top of page

劉勃麟 / 為何要將人與環境互相消解?

  • 作家相片: Arlevard
    Arlevard
  • 14小时前
  • 讀畢需時 2 分鐘

🫥👷🏻‍♂️ 「 隱形人 」劉勃麟 —— 為何要將人與環境互相消解?


在不斷演變的當代藝術領域中,「 勞動 」和「 工人階級 」等社會問題一直是藝術家探索的議題。中國當代藝術家 #劉勃麟 @liubolin透過其標誌性《 #城市迷彩 》系列,以獨特的創作方式對現代工業化的個人身份認同和社會結構的影響作出回應。


▌對權力的無聲抗議


該系列的靈感源自於 2005 年北京索家村遭勒令拆遷的個人經歷。當年政府為籌辦 2008 年奧運會而清拆該藝術村,令劉氏產生「 抹去 」主題的想法,藉此表達流離失所和失落的感受,後來該系列更延伸探討各現代社會議題。


▌如何定義《 城市迷彩 》?


作品融合了攝影、繪畫、行為、雕塑等多種藝術語言,把人的身體「 隱身 」在現代城市角落當中,旨在把人和文化之間的關係體現出來。劉氏曾解釋道:「 其實誰來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選擇背景,為什麼要消失在這樣的背景裡。」


▌勞動階層的悲哀與無奈


透過將人體隱藏在工業場所等環境中,強調勞動力的貢獻精神在現代化過程中出現了經常被忽視的普遍現象;同時,工人在龐大的工業系統中變得隱形,反映了勞動階層所經歷的匿名性和個人身分的喪失,讓觀者反思經濟發展對人類帶來的代價。


▌個人價值迷失於物質化社會?


持續演變的《 城市迷彩 》系列也探討了伴隨工業化而來的消費主義。透過將人體置於購物商場等環境中,質疑社會對物質享受的過度追求,同時批評「 唯物主義 」如何掩蓋了人類的獨立性、自主性、自我表達及個人價值觀。


▌在「 迷彩 」中尋找當代議題


事實上,「 迷彩 」最初只是一個軍事詞彙,意思是用顏色去偽裝保護物,使敵方辨別不清真相;劉勃麟的《 城市迷彩 》系列卻刻意留下各樣線索,引導觀者尋找並反思社會結構所造成的不公,倡導建立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社會,讓所有人的貢獻獲得重視。


💭 在這個勞動者的節日,您留意到身邊為城市辛勞付出的人嗎?


👉🏻 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



Published on May 2, 2025



Comentarios


  • Instagram
  • Facebook
  • Youtube
  • Xiaohongshu
Thanks for subscribing!
Quick Link
Contact Us
Address:
​Unit 1102- 1104, CRE Centre, 889 Lai Chi Kok Road, Lai Chi Kok, Kowloon


Email:
cs@arlevard.com

Copyright © 2024 Golden Landing Limited / Arlevard.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