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2025 / 香港部屋《石之耳語》
- Arlevard
- 9月19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香港藝術推廣辦事處在 2018 年獲津南町政府的支持,與大地藝術祭實行委員會及 NPO 法人越後妻有里山協働機構合作,在日本津南町的逆卷集落正式展開了「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
香港部屋」三年計劃,作為駐留、交流和展示的平台。配合第九屆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第三
次「香港部屋」三年計劃已經開展。2025 年參展的香港藝術家張瀚謙及沈君怡以《石之耳語》
為題,創造自然與人文交織的視聽藝術空間,讓觀眾沉浸於獨特的感知體驗。
越後妻有擁有豐饒的里山文化。兩位藝術家在日本津南駐留期間,被信濃川水系和山脈沖刷出
的天然水石深深觸動,他們以見證時間流轉與生態變遷的水石為創作靈感,製造流水與陶甕共
鳴的裝置,將自然細語帶進香港部屋之中。又以卷軸畫和紙燈投影呈現越後妻有的石頭群像。
每塊石頭的形狀都反映這片地域的生態與歷史,低聲訴說著自身的故事。
我們期望通過香港部屋, 以藝術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 並以此為橋樑,展現香港藝術家的創意,促進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和跨地域的文化對話與理解。感謝張瀚謙及沈君怡將自然之聲與影及人文思考帶進香港部屋,同時衷心感謝各合作單位,包括日本的津南町政府、NPO 法人越後妻有里山協働機構及大地藝術祭實行委員會、學生實習計劃合作夥伴香港恒生大學藝術設計系及活動夥伴創不同協作(MaD) ,讓展覽及一系列交流活動順利舉行。祝願越後妻有的山川靈秀與香港藝術家的共鳴激發更多人與自然大地的跨文化共融思考。
關於展覽
「在越後妻有,我們找到了會說話的石頭。」
《石之耳語》的創作意念源自日本的水石文化,以及古代晉國「魏榆言石」的典故。晉國大臣師曠曾以「石何故言?」之問,用會說話的石頭向君王傳達百姓的聲音。兩千多年後,藝術家張瀚謙和沈君怡在日本越後妻有的信濃川河邊,也發現了「會說話的石頭」。他們以川流之石為媒介,結合聲音、燈光和繪畫,以輕聲呢喃的方式道出兩地民謠歌詞中被淡忘的歷史和難以明言的故事。那些曾被壓抑的情感和記憶,同時也蘊含著人們對未來的期盼……
現在,邀請遠道而來的觀眾,靜靜細聽石頭的耳語。


《石誦》參照和文符號與國際摩斯電碼的編碼邏輯,以石頭的形狀編碼製圖。畫面以五線譜相隔,暗喻石頭編碼是樂章的歌詞。三幅掛軸譜出越後妻有民謠《鳥追歌》、《烏鴉舞》及香港南音《客途秋恨》的歌詞。每幅掛軸底部均擺放一大一小,分別來自日本信濃川與香港西貢海域的石頭。作品訴說對自然的敬畏、對豐收的期盼,以及那些被壓抑或難以直言的情感和故事。其中,《烏鴉舞》和《客途秋恨》皆曾觸及禁忌與被遺忘的題材,如今透過石的語言,在無聲中彼此呼應。

《言石窟》以日本傳統庭園的「水琴窟」作為引子,營造空間氛圍的聲音景觀。裝置透過水滴在石子和器皿產生的共鳴聲音,令觀者心境回復平靜。九個不同大小的器皿收集自津南地區的村民,當中有農民家釀製用的醬油缸、百年祖傳釀酒的甕罈、溫泉旅館的防火罐,亦有陶藝師的作品,每個器皿都盛載不同的歷史故事。內部的水滴裝置因應《石誦》圖譜,以預載的摩斯電碼程序滴下水點,演繹出三首選曲不同節奏的韻律。

《影石窟》以越後妻有的民謠《趕鳥歌》(鳥追いの歌)、《烏鴉舞》(からす踊り)及香港南音《客途秋恨》的歌詞為基礎,利用在越後門出和紙上雷射切割出《石誦》中的圖譜,製作成三組燈光裝置。剪影緩緩地投影在四周,上下旋動,光與影的對照彷彿伴隨《言石窟》的歌聲在空中徐徐舞動。

《螢愿》的概念源於藝術家在越後妻有駐留期間偶遇螢火蟲的經歷。作品將注連繩(神聖的繩)繫於石上,發光水引繩結(象徵祝福)綁著浮木,微光依照螢火蟲閃爍的頻率閃動,象徵生命的脆弱。紙垂(紙飄帶)上繪有雙生松樹,靈感來自動畫片《再見螢火蟲》中,母子因戰爭無法在雙生松樹下重聚的遺憾,寓意和平與團聚。作品在轉瞬即逝的光影中寄託著希望,祈願一個無戰亂的世界。
關於藝術家

張瀚謙
張瀚謙(h0nh1m)是以新媒體藝術裝置和前衛電子視聽表演聞名的香港藝術家。其獨特的創作風格與美學觀糅合傳統和未來的概念,融會革新其對東西方哲學的詮釋。近年作品包括《墨‧脈》(與書法家董陽孜合作)和《浪書》,分別由M+博物館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委約創作;亦與香港舞蹈團攜手創作大型舞蹈詩《快雪時晴》。他於2025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第十九屆香港藝術發展獎」之「藝術家年獎」(媒體藝術界別)。
他於 2008 年成立新媒體藝術團隊 XCEPT / XCEED,作品屢獲藝術節垂青,曾於奧地利、波蘭、巴西等地展出,並先後在德國 Red Dot Design Award、美國紐約字體藝術指導俱樂部、紐約藝術指導暨 11 屆青年先鋒年賽展、英國 Lumen Prize、荷蘭 Frame Awards、深圳 GDC11、日本字體設計協會、香港環球設計大獎、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等獲得獎項。近年建立XPLOR 實驗室和 FutureTense 平台,致力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生活美學和新媒體藝術發展。
沈君怡
沈君怡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系,獲文學士及文學碩士學位,並曾於日本名古屋造形大學交流半年。她以水墨創作探索傳統山水畫在當代的意義,並將其轉化為象徵語言。作品結合個人與集體的社會敘事,關注社會限制與流離等議題。她的作品曾多次參與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並獲英國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收藏。2022 年,她獲得劉國松水墨藝術獎銅獎。近年,她積極參與社區藝術項目,包括「藝術谷埔」(與香港大學中國建築與城市研究中心合作,2024) 、 「西貢海藝術節」 (2023)及「南丫說:」 (2021)等,持續探索水墨藝術與社區互動的可能性。
學生實習計劃及活動介紹
今年邀請了香港恒生大學藝術設計系為實習計劃合作夥伴,讓該院校的學生隨著參與香港部屋計劃的藝術家及活動夥伴進行實習及互動交流。香港部屋藝術家參考摩斯密碼為水石編製出特別的語言系統並創作《影石窟》裝置作品,他們將在工作坊中帶領參加者,透過製作小型燈光裝置,把內心話語以光影投影到空間之中。參加者可將製成品帶回家中作為紀念品。
展覽詳情
日期:19.07 - 09.11.2025
地點:香港部屋
地址:日本新潟縣中魚沼郡津南町大字上鄉宮野原 29 – 4 (香港ハウス)
開放時間:
10:00 – 17:00 (7 – 8 月) (每日開放,星期二及星期三除外)
10:00 – 17:00 (9 月)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開放)
10:00 – 16:00 (10 – 11 月)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開放)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籌劃:藝術推廣辦事處
協辦: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實行委員會
實習計劃合作夥伴:香港恒生大學
活動夥伴:創不同協作
Published on September 1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