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 畢加索 ── 與亞洲對話 」只是一場公式化「 朝聖 」嗎?
- Arlevard
- 3月18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 M+「 畢加索 ── 與亞洲對話 」只是一場公式化「 朝聖 」嗎?
作為本港近十年首個大型巴勃羅·畢加索 (1881-1973) 展覽,M+ @mplusmuseum 現正展出「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畢加索 ── 與亞洲對話 」展覽,由巴黎國立畢加索藝術館 @museepicassoparis 借出的 60 多件畢加索經典作,以及來自 M+ 藏品的超過 130 件亞洲當代藝術家作品。在香港這個中西文化匯聚的城市,以獨特的身分及角度,探討畢卡索對於亞洲藝術之深遠影響。
▌他憑什麼成為經典
在 1906 年,畢加索與好友 #GeorgesBraque 喬治·布拉克創立「 #Cubism #立體主義 」以挑戰傳統比例尺寸技法,追求碎裂、解析、重組形式,呈現破碎分離的畫面。在代表作《 聖心教堂 》 (1909–1910) 中,畢加索以「 步移視覺 」作多角度描繪,創造穿插超現實的特色。
▌無人可倖免的現代之戰?
畢加索一生從未離開過歐洲,而本次展出的《 朝鮮大屠殺 》 (1951) 是極少數與「 亞洲 」有直接關聯的畢加索作品。在韓戰爆發期間,他看到美軍在朝鮮造成大量平民死亡的新聞後,為表達對和平的渴望而創作了該作。本次展覽亦特別委託 #藤原西蒙 @simon.fujiwara 進行藝術回應,作品人物手持電子產品,暗示戰爭已從槍械武器,演變成與所有人都息息相關的科技戰。
▌竟然是個「 大渣男 」
畢加索有數之不盡的情人,亦經常以粗暴的 #Minotaur ( 半人半牛怪物 ) 自居,觀眾甚至可從其作品中找到他具強烈控制欲、暴力傾向及貶低女性的端倪。他毫不忌諱以七零八落的立體技法,摧毀和醜化他的繆思。這次展覽不但沒有為此避而不談,反而邀請女性藝術家作出「 大反擊 」!
▌當代女性還以顏色!
多媒介藝術家 #廖逸君 @bloodypixy 以攝影作品回應畢加索的男權主義。她一反傳統陳規,讓比她年輕的伴侶 Moro 扮演服從的角色,甚至在作品中「 操控 」著男性,藉著這看似不對等的關係,諷刺畢加索當年視女性為附屬品的不尊重行為,促使觀眾重思性別定型問題,以及藝術家與繆思的關係。
▌ 「 現成藝術 」進化史
畢加索擅於把尋常物件組裝成別出心裁的雕塑,例如糅合了畫框和床架等的家居用品的《 推嬰兒車的女人 》 (1979) 及《 游泳者 》 (1956) ;而南韓當代藝術家 #梁慧圭 @yanghaegue 的《 圖騰機器人 》 (2010) 則以現代日常用品塑造成幽默的機器人雕塑,反映了「 現成藝術 」及其主題會隨著年代變遷而進化。
▌是抄襲還是偷竊?
畢加索晚年的作品追求童真,筆觸快速而隨性,過世後被後世譽為「 新表現主義 」之先驅。同樣地,日本藝術家 #田名網敬一 @keiichitanaami_official 在新冠疫情期間重新詮釋畢加索的作品,融入了骷髏頭和米奇老鼠等元素。直至 2024 年離世為止,他一共創作了超過 500 幅這樣充滿童真的繪畫。驟眼一看,觀眾可能會以為這是畢加索的作品!
▌這不是一場朝聖,而是大規模「 偷竊 」現場?
畢加索曾經說過:「 出色的藝術家抄襲,偉大的藝術家偷竊 」 。倘若藝術家能發現別人意念之價值,並加以發揮,讓這個意念成為獨一無二的存在,那麼去偷取、實現它的人便是一個偉大藝術家。在畢加索傳奇一生中,他就是憑藉這種藝術理念,不斷向前人學習並加以突破,創作出無數令人驚歎的經典傑作。
在這次 M+ 展覽中,您認為這些亞洲藝術家成功「 偷竊 」畢加索的意念了嗎?
▌作品列表
Pablo Picasso. Sacré-Cœur, 1909-1910
Pablo Picasso. Massacre in Korea, 1951
Simon Fujiwara. Who vs Who vs Who? (A Picture of a Massacre), 2024
Pablo Picasso, Portrait of Dora Maar, 1979
Robert Doisneau, Picasso with Bread Hands, 1952
▌「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畢加索 ── 與亞洲對話 」
日期|2025.03.15 - 2025.07.13
地點|M+西展廳
門票|成人:$240
特惠門票:$120
大小同樂 - 二人同行(一位成人及一位小童):$300
大小同樂 - 三人同行(兩位成人及一位小童)#:$480
M+會員額外門票:$168
M+贊助人額外賓客門票:$120
Comments